Bali (Neu-Taipeh) 4.44

Taipei, 249
Taiwan

Contact Details & Working Hours

Details

漁人碼頭 B:八里左岸碼頭 C:淡水渡船頭 D:八里渡船頭 E:竹圍碼頭 F:龍形渡船頭 G:關渡碼頭 H:忠孝碼頭 I:大稻埕碼頭 J:三腳渡船頭 K:大佳碼頭 L:美堤碼頭漁人碼頭]]八里區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平方公里,呈長形帶狀,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區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東鄰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歷史從考古遺址研究,八里自史前時代即有原住民族活躍於此,與南島文化淵源很深。史前時代由於八里扼制淡水河河口南岸,背依之觀音山和對岸的大屯山都是極佳的航途指標,加上八里是南崁至台北盆地中唯一有較寬之沖積平原的地區,可追溯至七千年前之大坌坑文化,引領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從今日大坌坑、十三行、訊塘埔、長道舊社等遺址的考古發崛中,可看到豐富的文化遺留。尤其十三行文化,乃距今1800年前至500年前時期,為台灣人進入鐵器時代的代表,引領八里成為台灣考古學最熱門的地區。 現今八里區居民多由外地遷入,已非早期本地原住民族後代。早期原住民族較有名的聚落有15處,但以下列5處為本區重要考古遺址: 大坌坑聚落(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下罟大埔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長道坑口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渡船頭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十三行聚落(約公元200年~公元1505年)西荷與明鄭時代西班牙人與道明會士馬丁略(Bartolomé Martínez)神父於1628年抵達淡水,在淡水河北岸淡水築城,其中道明會士艾基水(Jacinto Ewquivel)記載,淡水河南岸已有12原住民部落之活動,艾基水只提到其中一個村落叫做Panto(荷蘭人記為Parrigon、此可能即位於今日的八里),而西班牙天神父也有在此傳教。「而這些地方首領中,有一人宣稱他是很久以前消失了的西班牙人之子,」可能指1582年船難的西班牙人。荷人驅逐西班牙人後更是有效的控制八里地區。其主要的社群「八里坌社」(parrigon) 平均人口數約在一百卅人左右(三十戶),但因戰亂之關係,族群遷涉極為瀕繁。而《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八里坌社,舊在淡水港西南之長豆溪;荷蘭時,後壟最悍,殲之幾無遺種,乃移社港之東北。明鄭時期雖設天興縣統轄台灣北部,實質上只是因襲荷蘭人的政策,並未屯駐開發。清領時代1683年6月明鄭叛將施琅攻台,台灣開始進入清朝統治。台灣早期發展的重點在南部,至1709年(清康熙48年)始有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組陳賴章墾號開墾大佳臘。東起雷厘、秀朗,西至八里坌、干脰外(關渡),南到興直山腳(觀音山),北至大浪泵溝(大龍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