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港池王會舘 4.99

4.7 star(s) from 158 votes
東石鄉洲仔村
嘉義縣, 614

About 臥龍港池王會舘

Contact Details & Working Hours

Details

時移勢轉,農業社會一變而為工商時代,本庄子弟順應時勢,紛紛離鄉背井出外謀生,託蒙王爺之福佑,旅外子弟均成就斐然,感叩之心油然而起,適時王爺降乩敕示,本宮建築正殿低於兩邊廂房,有犯壓主之虞,恐不利於庄中與出外之子弟。

旅居高雄之鄉親本就有回饋故鄉之意,聞訊後更是刻不容緩,敦促鄉里父老即刻組織「慈安宮重建委員會」,負責籌款與依循神示規格建廟等事宜。當時公推時任港口宮主任委員的黃土城先為主任委員,陳清宜、陳清守和劉樵卿等為副主任委員,並由洲仔村在庄或旅居在外之王爺子弟,與熱心公益之士紳出任委員之職。在眾委員熱心奔走與諸信徒慷慨解囊下,擇於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工程正式動工。

建廟期間發生諸多的困難及離奇的事蹟,均逢五府王爺的顯赫神力,乃能逐一化解和排除,建廟工程的推展十分順遂,涓吉於民國八十三年甲戌歲九月十六日,奉請王爺登龕安座。民國八十四年正月九日卯時,眾善信虔誠淨沐,焚香敬五寶,置天台,由開基王爺池府千歲降駕接天神,儀式莊嚴隆重,中央與地方首長民代亦蒞臨禮贊,場面萬分熱鬧感人。

承蒙眾信之戮力支持,得以成就泱泱大廟,並更名為「臥龍港代天府」,藉以代天宣化,廣布聖澤。歲經三百多年之崇祀,王爺已成為村民世代之信仰支柱,如今更藉此巍然廟堂,廣開方便之福門,使全省信眾得以雨露均霑,祥瑞並納。在眾委員之推動下,廟譽遠播,全年香客絡繹不斷,香火鼎盛,成為宗教觀光聖地已指日可待。


開基神尊:池府千歲

洲仔村又稱為洲仔,舊稱「洲仔底」,位於臥龍港 (即現今荷包嶼大排水) 畔,在堤防未建之前,雨季時常水滿為患,因此稱為洲仔底。清季先民自福建泉州晉江入墾,或農或漁,辛勤有成,聚落逐漸擴展,現有中寮、頂寮、下寮及過港仔四部落。

本廟之肇建緣起,可遠溯自清朝康熙年間,當時有先民以擺渡維生,經常往來於本庄西面之火船溝接渡旅客。由於日日川中擺渡擔憂安全,遂身奉池府王爺之香火以祈平安,某日有一大陸船客,見他虔誠膜拜香火,於是問他所拜何神,先民答曰:「池府王爺」,船客遂許諾說下回來台時,一定請來一尊池府王爺神像供他奉祀。清康熙十三年 (西元1674年) 船客果然遵行允諾,自此池府王爺神駕鎮禦斯境,享民之禋祀,有靈有感,澤被閭里。

時序更替、代代相延傳,池王爺蒞鎮本境已逾百餘年,恩垂四宇,卻無專廟以安奉,遂由本庄長老前輩倡議建廟,由村民合力捐款,於清同治三年 (西元1864年) 擇定於現廟址處,簡單啟建一座土埆厝安奉神尊,命名為「洲內宮」,除主奉池府王爺神尊外,另增祀李、吳、朱、范等王爺,合為五府千歲,匯聚神威為一爐,共享人間俎豆。迄至清光緒十一年 (西元1885年),奉池府千歲之神示,改宮名為「慈惠宮」。

自建廟以還,村民朝奉虔誠,朝夕拈香不敢稍懈,廟務祭典全由村中有志統籌,並結合村中之人力物力,或陳案舉祀,或整建翻修,敬神敏事,丹悃上申,香火代代相傳,家家戶戶慶賀平安。如斯以降,物換星移,及至日本據台,村民仍一本初衷,不改虔誠奉祀之心,民國十三年 (西元1924年),廟貌久歷風雨摧剝,牆脊傾壞,遂集資三百元重建一福杉四柱的單殿式建築,再更名為「慈安宮」,神威日益顯赫。

五府千歲利濟之功,庶民同享,信眾近悅遠來,香火益盛。民國五十一年 (西元1962年),有鑑於廟宇老舊且堂構狹小,不克容納遠近香火,遂由村長王文通發議擴建為磚造建築,並組織籌建委員會以綜理事務。蒙王爺起駕敕示廟宇規格與動工吉辰,於同年十一月破土興建,並於五十二年四月入火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