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書院 4.48

香港九龍深水埗英華街1號
Sham Shui Po,
Hong Kong

About 英華書院

英華書院 英華書院 is a well known place listed as Elementary School in Sham Shui Po , Middle School in Sham Shui Po ,

Contact Details & Working Hours

Details

英華書院(Ying Wa College,縮寫YWC,舊稱Anglo-Chinese College)於1818年成立,是香港一所直資基督新教男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並作為倫敦會在馬六甲的傳教站。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1911年,多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先後設立在般咸道、弼街、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歷史早期的書院兼負教育和出版的工作,出版刊物包括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以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英華書院1818年於南洋馬六甲創辦,1843年遷至剛開埠的香港,當時香港已有一所於1842年創立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已關閉)。所以在香港教育史上第一所在香港辦學的英式學校是馬禮遜紀念學校,辦學歷史最長則為英華書院。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現在的聖經是由他所翻譯),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成立及早期發展英華書院是由來自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 D.D.)計劃創辦。他於1807年被差遣來華傳福音,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傳教士。由於當時滿清政府嚴禁洋人傳教,馬禮遜牧師只有以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Asian Company)翻譯員的身份留在廣州商館,暗中翻譯聖經和組織崇拜。1813年,倫敦差會另遣米憐牧師(Rev. William Milne, D.D.)來華協助馬禮遜牧師。米憐牧師抵達後,未獲准居留澳門,更不能以傳教者身份留居廣州。與馬禮遜牧師商討後,決定前往東南亞地區,建立一個傳道中心,並開辦一所學校,接待來自歐洲的年輕傳教士,讓他們學習東方語言;又廣納華人學生,向他們傳授西方知識及基本教義。於是,在1815年,馬六甲傳道中心成立。而在1818年11月11日,書院舉行奠基禮(此日因此被定為校慶日),主持典禮的是馬六甲英軍司令法夸爾上校(Major-General William Farquhar),蒞臨的嘉賓包括馬六甲總督泰森閣下(Jan Samuel Timmermann Thijssen)及其他知名人士。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1820年英華書院建成並正式開課。